在全球制造业向 “低碳化、数字化” 转型的浪潮中,铸造产业作为装备制造的 “基石”,正迎来技术迭代与模式革新的关键期。2026 年 3 月 18 日至 21 日,国家会展中心(天津)将举办第 22 届天津工博会之铸造展,以 “绿色技术” 与 “智能方案” 为双引擎,汇聚全球行业力量,共同擘画铸造业质量升级的全新图景。
绿色技术:为产业转型注入 “低碳基因”
铸造行业作为高耗能、高排放领域,绿色转型既是政策要求,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本届展会将集中展示一批从源头破解 “污染与能耗” 难题的前沿技术:
清洁熔炼技术:参展企业带来的天然气蓄热式熔炼炉,热效率提升至 85% 以上,较传统设备减少碳排放 40%;氢基还原技术则实现铸铁熔炼过程 “零碳排放”,为行业提供 “脱碳” 新路径。
循环利用体系:旧砂再生处理线可将废砂回收率提升,且再生砂性能优于天然砂,年减少矿产资源开采超百万吨;铸件边角料智能分拣回收系统,实现金属废料 100% 循环利用,降低原材料成本 30%。
低碳材料创新:新型水基涂料替代传统溶剂型涂料,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排放量降低 90%;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的应用,使汽车铸件重量减轻 20%,间接助力终端产品节能降耗。
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让 “绿色铸造” 从理念落地为可复制的实践,更通过降本增效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,推动产业从 “被动减排” 向 “主动创效” 转型。
智能方案:用数字化重构生产全链条
如果说绿色技术是产业的 “可持续之基”,智能方案则是激活效率革命的 “关键变量”。展会现场,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化解决方案,将展现铸造生产的 “未来形态”:
智能设计与仿真:基于 AI 的铸件结构优化系统,可在 30 分钟内完成传统工程师三 天的设计工作量,且铸件力学性能提升 15%;数字孪生浇注仿真技术,通过虚拟模拟预判缺陷,使试模次数减少 70%,研发周期缩短 50%。
柔性化生产系统:智能铸造单元集成机器人上下料、在线检测、自动修磨等功能,实现多品种铸件 “无人工干预” 切换生产,设备利用率从 60% 提升至 90%;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千台生产设备,实时采集能耗、良率等数据,通过算法优化排产,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25%。
智能质量管控:机器视觉质检系统搭载深度学习算法,可识别 0.1mm 以下的微小缺陷,检测效率是人工的 10 倍,误判率低于 0.1%;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原材料溯源,实现从矿石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不可篡改,为高端领域铸件质量提供 “数字凭证”。
智能化的深度渗透,正在改写铸造业 “重经验、轻数据” 的传统模式,让生产更精准、更高效、更可控。
双轮联动:构建产业升级 “生态合力”
绿色与智能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赋能的 “协同体”。本届展会通过搭建 “技术展示 + 跨界对话 + 供需对接” 平台,推动两者深度融合:
跨界论坛聚智:“绿色智能铸造协同创新论坛” 邀请汽车、航空航天等下游行业龙头与铸造企业对话,探讨 “低碳材料 + 智能产线” 如何满足新能源汽车轻量化、航空部件高精度的需求,打通产业链协同升级堵点。
成果转化落地:“绿色智能技术对接会” 上,十家高校与二十家企业签约,推动 “光伏供电铸造车间”“AI 驱动的能耗优化系统” 等 15 项产学研成果落地,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五十万吨。
全球资源对接:来自德国、日本、美国等多 个国家的企业带来技术,如德国的智能砂处理系统、日本的低碳压铸设备,与国内企业共建 “绿色智能技术生态圈”,加速全球先进经验本土化应用。
从 “绿色技术” 破解发展瓶颈,到 “智能方案” 重构生产逻辑,2026 天津铸造展以 “双轮驱动” 之势,不仅展示铸造业的转型成果,更勾勒出清晰的升级路径: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环境负荷,通过数字赋能提升产业效率,*终实现 “低碳” 与 “高效” 的双赢。当全球行业目光聚焦津门,这场盛会正成为铸造业向 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 迈进的重要里程碑,推动产业在新图景中书写发展篇章。